400-1818-932


服务项目

Product Center


碳中和检测

碳中和检测是对组织、产品或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、核查,并评估其通过减排、碳汇或碳抵消手段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。
8000元/次
2000元/次
  
碳中和检测是对组织、产品或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、核查,并评估其通过减排、碳汇或碳抵消手段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。

一、概述

碳中和检测是对组织、产品或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、核查,并评估其通过减排、碳汇或碳抵消手段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,旨在推动低碳转型、满足国际气候承诺(如《巴黎协定》)及实现企业ESG目标。
核心检测目标

1. 排放量化:精确计算直接排放(Scope 1)、间接排放(Scope 2)及供应链排放(Scope 3)。

2. 减排验证:确认减排措施(能效提升、可再生能源使用)的实际效果。

3. 碳中和认证:通过权威机构认证(如PAS 2060、ISO 14068)获得碳中和标签。

检测对象分类

· 企业层面:工厂、办公楼(能源消耗、生产过程排放)。

· 产品层面:商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(原材料、运输、使用、废弃)。

· 项目层面:林业碳汇、可再生能源项目(碳汇量、减排量核证)。


二、检测标准

标准类型

国际标准

国内标准

通用框架

ISO 14064-1(组织层级)

GB/T 32150-2015(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)

产品碳足迹

ISO 14067(产品碳足迹)

GB/T 24040-2008(生命周期评价)

碳中和认证

PAS 2060:2014

T/CECA-G 0151-2021(碳中和评价规范)

碳汇项目

VCS(核证碳标准)

CCER(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)

行业专项

GHG Protocol(温室气体核算体系)

SZDB/Z 69-2018(深圳碳排放管理标准)


三、检测设备与技术

检测环节

设备/工具

应用示例

直接排放监测

烟气分析仪(Testo 350)

工业窑炉COCH浓度实时监测(精度±2%FS)

能源消耗计量

智能电表、燃气流量计

统计企业电力、天然气消耗数据(kWh/m³)

碳足迹计算

SimaPro、GaBi生命周期评价软件

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建模(从原材料到废弃)

碳汇量测算

激光雷达(LiDAR)

林业碳汇项目树木生物量估算(精度≥90%)

区块链核证

IBM Blockchain Platform

碳抵消交易数据上链(确保可追溯、防篡改)


四、检测流程

1. 边界确定与数据收集

· 组织边界:确定检测范围(如集团下属全部工厂)。

· 活动数据:收集能源账单(电力、燃料)、生产过程记录(原料用量、废弃物量)。

2. 排放计算

· Scope 1排放:直接燃烧燃料产生的CO(公式:排放量=燃料量×排放因子)。

· Scope 2排放: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(需区域电网因子,中国平均为0.5703 tCO/MWh)。

3. 核查与验证

· 第三方核查:由认证机构(如TÜV、CQC)核查数据完整性及计算准确性。

· 不确定性分析:评估数据误差(如±5%以内为可接受)。

4. 碳中和实现

· 内部减排:实施节能改造(如余热回收降低10%能耗)。

· 外部抵消:购买CCER或国际碳信用(如VCS项目碳汇量,1吨CO当量=1碳信用)。


五、费用与周期

1. 费用范围

· 企业碳核查(年排放量<10万吨):5万-15万元/次。

· 产品碳足迹认证(单一产品):8万-25万元/项。

· 林业碳汇项目开发1000公顷):50万-200万元(含监测、核证及备案)。

2. 执行周期

· 组织层级核查2-6个月(数据收集占60%时间)。

· 碳中和认证3-12个月(需减排措施实施及抵消量核证)。

3. 成本影响因素

· 数据复杂度(跨国供应链碳足迹核算成本更高)。

· 认证机构等级(国际机构费用高于国内机构)。


六、实际应用

1. 制造业碳中和实践

· 钢铁企业低碳转型:核算高炉煤气回收减排量(年减排CO 50万吨),通过购买碳汇实现净零排放。

· 电子产品碳标签:计算手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(平均80 kgCO/台),获ISO 14067认证并标注于包装。

2. 碳汇项目开发

· 内蒙古造林项目LiDAR测算碳汇量20万吨CO/年,获CCER签发并进入碳市场交易。

· 红树林修复:监测蓝碳(CO吸收+甲烷减排)实现碳汇量倍增。

3. 碳中和园区建设

· 零碳产业园:整合屋顶光伏(年发电500万kWh)+储能系统,实现园区运营层面碳中和。

4. 国际品牌供应链管理

· 苹果供应链碳中和:要求供应商2030年前实现100%可再生能源使用,碳足迹数据接入区块链平台。


七、注意事项

1. 数据准确性

· 优先使用实测排放因子(如燃料元素碳含量检测),而非默认值。

2. 抵消机制选择

· 避免“漂绿”风险,碳信用需符合额外性、永久性、可追溯性标准。

3. 政策动态跟踪

· 关注全国碳市场扩容(如2025年纳入水泥、电解铝行业)及地方碳普惠规则更新。

联系我们
电话:400-1818-932
邮箱:info@fosunfowa.com
微信:fosunfowa
地址:上海市万芳路515号A座